今年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推出24小时自助服务20周年。近年来,各地图书馆探索延时开放、夜读活动等诸多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限制,让读者可以全天候与书籍相伴,尽享阅读乐趣,遨游知识海洋。
在时间延长中提升阅读服务。24小时阅读服务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限制,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读者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节奏。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吸引众多读者前来体验。近年来,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备受各方关注。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探索创新基层图书馆运营模式,结合总分馆制建设,试点推进建设一批管理先进、特色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生的主题性阅读场所”。202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全民阅读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公众开放,公示开放时间,并在法定节假日、公休日期间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公共图书馆24小时开放,保障了全时阅读需求,图书馆借此打破职业、收入、学历壁垒,更充分、公平地保障所有群体的文化参与权,为读者提供便捷、灵活的阅读体验。
在空间拓展中体验阅读感受。24小时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公共阅读空间,让人们可以在安静舒适的环境里全身心投入阅读和学习。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延长服务时间的同时,也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的空间,既满足求知若渴的读者的目的性消费需求,也提供舒适的时间型消费。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中有一些能够聚合塑造场景的关键文化设施,即“舒适物”,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文献和享受服务时感到愉悦和满足。公共阅读空间正属于这样的“第三空间”,是除家庭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以外的非正式的公共聚集场所。宁静的环境有助于都市人释放压力、平复心灵。特别是在夜间图书馆,读者更容易获得安静且有安全距离的陪伴,可缓解孤独、舒缓情绪。
在功能创新中满足阅读需求。24小时图书馆不仅提供了阅读服务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更多可能性,还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等方面做出了种种创新。有的连续举办“图书馆之夜”活动,已惠及市民群众,解答了市民“周末去哪儿”“晚上玩什么”的问题;有的开展“图书馆之夜”系列活动,集文学讲座、古风市集、表演、文创等多种元素于一身,吸引了众多读者关注。各地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和阅读推广活动让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夜幕里的图书馆,“城市阅读”已成为一些年轻人夜生活的全新打开方式。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24小时开放可最大限度支撑阅读活动的开展,让读者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开展知识交流、分享和再创造,拓展深度社交。24小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使得阅读全天候融入人们生活成为可能。24小时图书馆建设不仅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也促进了公共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对深化推广全民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张闲语)